農業殺蟲劑是以農業病蟲害為針對目標的農藥,它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農業的面貌,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、產量和農產品品質,曾被認為是20世紀農業革命的重要推動力之一。
20世紀40年代以前,人們所使用的殺蟲劑,一般僅含有天然植物、礦物和無機化合物成分,殺蟲效力較低,但對環境的破壞力也較??;地二次世界大戰帶來化學科技的大發展,二戰結束后,隨軍工技術發展起來的化學科技迅速“軍轉民”,推動了有機合成殺蟲劑的大普及,令化學殺蟲的效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,殺蟲劑一度成為各國農業生產部門和農民的最愛,是否普及殺蟲劑,殺蟲劑單位施用的多少,一度甚至成為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標尺。
然而漸漸有人發覺,有機合成殺蟲劑在高效滅蟲的同時,也對人體健康構成傷害,并對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污染,甚至破壞了所施用地區的生態。1962年,美國科學家蕾切爾.卡遜發表了其代表作《寂靜的春天》,系統分析了殺蟲劑對環境的破壞,甚至稱“前所未有的是,如今人類從胎兒至死亡,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危險的化學殺蟲劑”。從而掀起了殺蟲劑大討論。
支持普及殺蟲劑者指出,殺蟲劑對人類貢獻巨大,如美國土豆產量自1945年的每公頃10.4噸提升到1966年的24.3噸,很大程度上要拜普遍適用殺蟲劑所致;而著名的農藥滴滴涕則通過殺滅害蟲和病毒,對控制全球范圍內瘧疾傳播起到決定性作用,世界衛生大會的資料顯示,自戰后至1972年,37個國家因普及滴滴涕而消滅了瘧疾,另80個國家瘧疾發病率大幅下降,因此英國首相丘吉爾將滴滴涕稱為“神藥”。